季汉彰武

第四十七章 撤军 (2 / 2)

众荆人见陈冲言语如此真切,也不敢再有所质疑,转而纷纷到袁嗣前,与他询问起关东的战事,袁嗣被陈冲言语威胁后,一时不敢多言,只能草草说,等到了撤军军议上再细言。

当日陈冲再不发一言,只有在陈冲放下孙坚遗体时,魏延跟在陈冲身旁,听他低声切齿道:“一时疏忽,我竟铸成大错!”

一夜无眠。

次日,将士为孙坚造好一副灵柩,用冰块堆满棺木,再将尸体置放进去。便在这棺木之前,开始召开撤军的军议,军议由陈冲主持。陈冲也没有做其他打算,只做了两件事,一是请他们稍等一日,等函谷关的中路军前来换防,他们再缓缓撤去,二是直接发信于董卓,希望能够与董卓议和。

再说相国董卓这边,他们在渑池祭天之后,正为两日后的会战做最后准备。十六日夜里,忽然收到这则消息,董卓一度以为是计,他寻问使者缘由,使者便原原本本地告诉董卓,说孙坚被袁绍派人刺杀,他们打算回军关东,为主帅复仇,不日便将撤军,望董卓不要追击。

除此之外,使者还转述陈冲的要求,希望围攻大阳的皇甫嵩部后撤三十里,放刘备部返回河东,他可以用被看押在雒阳的万余凉人俘虏做交换。

董卓将信将疑,还是不敢贸然答应。他先派斥候去新安打听情形,次日一早,斥候回报说,新安大营人人带孝,全军挂白,四处都在收拾行装,整理辎重,看模样确实打算东归。董卓这才信以为真,心中欢喜间,又重新召开军议,问幕僚当如何回复。

听闻不用大战,众人皆是心中一松,长史刘艾立刻建议说:“如今关东群贼自相残杀,不必耗费我军一兵一卒,便能令贼子大消,相国,这是上苍保佑啊!只要等他们厮杀正热,两败俱伤,朝廷正好坐收渔利,放这些荆人东归,何乐而不为呢?”

董卓军诸将皆是赞成,经过一番大起大落后,有能不战而胜的机会,无论是谁也不想再流血了。

董卓本来也是做此想法,但这时,贾诩冷眼旁观良久,他上前说:“相国!绝不可应允!”

此言一出,众人大为诧异,目光全部集中向贾诩,董卓皱眉问道:“文和,你有何建议?”

贾诩淡淡地说道:“相国,我等之所以遇到如此困境,并非其他缘由,实赖孙坚之武、陈冲之谋,其余小子,皆不过碌碌之辈,终究无所作为,袁绍之杀孙坚,便正是如此。如今陈冲身处险地,刘备又为我所困,正是我将其擒杀的大好良机。一旦得胜,则相国之威,加凌四海,无人能当,岂能畏一时损伤,便放虎归山呢?”

贾诩说完,低首等相国的回复,相国董卓沉思片刻,很快地回复贾诩道:“文和,非是我畏战,而是军心思归啊。我军征战一年,损伤近半,便是强令士卒会战,却也难有胜算,难道你未曾听闻过,智者不危众以举事,仁者不违义以要功。”

他又叹说道:“归师勿掩,穷寇莫追。”以此作为答复,最后同意了陈冲的议和请求。

二月十九日,大阳的刘备部同时收到陈冲与董卓的消息,虽然万般不愿,但他也只能先行北撤,历经近三月的大战,谁也未曾想过,战事会以这样的形式结束,刘备走出大阳城门时,同随行的田豫道:“至今日结束后,想要天下一统,却不知要再等到何时?”

这时,西方皇甫嵩部有一骑跑过来,说是求见刘备,刘备应允后,那骑士将一封信笺交到刘备手中,声称是五官中郎将蔡邕的家信,望他转交给并州牧陈冲。

刘备一愣,随即笑着替陈冲收下,他反问那骑士道:“皇甫将军还好吗?我听闻他被董卓起用,还以为是虚传,如今还留在朝廷,恐怕不是易事罢。”

那骑士默然,随后说道:“车骑尚好,他托我传话说,乱世之下,汉室倾颓,身不由己,与刘君各自珍重罢。”

说罢,那骑士当即离去,望着那人的背影,刘备忽而情不能已。他仰天长喝,呐喊声如龙鸣般惊动军士,回应着四周士卒投来的目光,他愤声说道:“可恨!竟功败垂成。下次我再入关中,当绝不再退!”